车间放在园区、研发办公室安在市区,深圳一些企业主正在作出不一样的企业物理空间的探索。比如,深圳航瑞公司负责人王晨光就没有将研发办公室放在配套设施更光鲜、租金也高昂的市区,而是落在了车间附近的园区。
王晨光去年将2000平方米的车间放到宝安区一个产业园区,经常接待客户的研发办公室也放在附近。“园区开的租金价格不到非园区的一半,而且配套服务也在改善。此外,工厂就在旁边,技术人员去车间很方便。”他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王晨光们正在受益于深圳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产业园区在深圳的地位显而易见:数据显示,当地科技型上市公司中95%来自园区。
这些园区以前是靠硬件和地方政策招商,现在这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小,竞争力开始日益体现在软实力上,即配套的服务体系。当地产业园区开始完善配套服务,尤其是原关外密密麻麻的厂房中间开始出现写字楼,并试图突破依赖租金的单一盈利模式。
最近,深圳也正在筹备产业园区发展促进会。发起人之一郭宏伟介绍,该组织除了充当招商引资服务的平台,还将成立专项基金,加强产业园区的造血功能。
配套设施相差甚远
王晨光的公司主营业务是物流设备和物流系统集成。在他看来,该工业园的交通还算方便。“我们公司30位员工中一半以上都是工程师,他们大多不住宿舍,而是在外居住。这一两年来,直达的公交线路开通了,旁边新增一条高速路,去广州和佛山等地拜访客户都很方便。”
据深圳市科创委统计,目前该市大大小小的产业园区数量已经超过了3600家,还有一些小型的产业园区未纳入统计范畴。
郭宏伟也是深圳市创新企业育成研究院院长。他对本报记者解释:“这里指的是微观的产业园区,一个园区少则二三十家企业,多的有三四百家企业。这些产业园区有独立的管理机构,负责提供水电和停车服务等。”
众多园区的发展并不均衡。在原关外,不少工业园区远离地铁口,厂房密密麻麻,生活不便利,没有写字楼。即便在同一个区域,不同园区的配套设施也相差甚远。
郭宏伟以国家级产业园南山区高新园为例:“高新园里大概有300家小的园区。南区每平方米的租金在120元左右,中区为100元,北区只有80元,比南区少了1/3。”南区临近地铁口,并且附近有虚拟产业园,员工下班后可以就近去参加在职学历培训,企业则可以与周边的研究院合作,各掏一部分资金建立实验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