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招商地产披露了前7月的销售业绩,尽管同比有所增长,但销售情况距离公司自身的预期仍有距离,前7月仅完成年度目标的四成左右。
招商地产如何重回一线房企?招商局集团给出了答案——重组。
深圳之于招商地产
没有“深挖”深圳,或许是招商地产掉队的原因之一。《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招商地产在每一次做大背后,都有招商地产实际控制人招商局集团内部整合的身影。2004年,招商地产剥离港口、石化等业务资产,深耕深圳,并在全国开始扩张房地产业务,并由此成为“万保招金”中的一员。
由于保守的财务风格以及项目定位偏重高端等,2005、2006年,招商地产的销售面积持续以两成左右的速度下降。但这些问题在当年并没有得到充分暴露,而是被销售单价的提升掩盖了,尤其当时深圳地区项目占比高,2006年深圳花园城等项目的销售单价较其他楼盘有大幅上涨,因此当年招商地产房地产业务收入仅微降3.59%,利润居然大涨40.97%,利润率上涨11.49个百分点。
但在宏观调控趋紧、市场行情出现反复时,上述问题开始暴露。2008年前后,招商地产陆续出现负利润项目,当年对佛山依云上城和苏州雍景湾两个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到2011年,招商地产逐渐有掉队的迹向,而这时招商地产管理层做出的十年规划并没有缓解其落后趋势。当时,珠三角地区的营业收入是其他地区总和的1.4倍,珠三角地区的产品以高达60%毛利率居于首位,然而,招商地产的发展方向不是继续扩大深圳市场份额,反而大规模进入二三线城市。
到了2013年,上述决策的后遗症开始显现。2013 年,产品毛利率较高的珠三角地区收入结转占总收入比例同比下降,因此整体的房地产业务毛利率有所下降,苏州、杭州、青岛、烟台等项目陆续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2014年年报显示,当时南京紫金山一号项目尽管已竣工,但预售比例仅6成。
2014年招商地产的地区收入划分显示,珠三角地区仍为招商地产贡献约一半左右的营业收入。在毛利率上,深圳项目的贡献比例更高。
彼时,招商地产也意识到了上述问题。2013年,招商地产控股股东招商局蛇口准备将位于蛇口的三幅地块作价48.65亿元注入招商地产,然而这一方案由于引发了价格争议,最终被迫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