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协会秘书长冯俊说:“选择什么区位的房源和怎么定价,都是容易滋生腐败的环节,必须提前进行制度设计,避免政府提供给低收入群体和棚改群众的福利变相转化成给开发商的福利。”
根据近年来审计署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显示,尽管资金管理和建设运营不断规范、总体情况较好,但一些地方和单位仍存在违反规定或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陈飞建议,应对政府部门在参与搭建存量房和保障房桥梁过程中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做好资金监管,防止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等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现象。
成效初现:仍面临严峻挑战
部分城市实践证明,只要政策制定合理,决策科学,在存量商品房改保障房的过程中,就能实现居民、政府与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
据江苏常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市场处处长陆金峰介绍,目前常州已累计收储房源约3000多套,2700多户公租房家庭住进了政府收储的房屋。
他算了一笔账:按3000套房源计算,如通过集中建设,一套房子从征地拆迁、建安工程到简装需30万元,3000套总投入9亿元,一年支付给银行的利息就要7000万元;而通过收储社会房源,3000套房子一年的租金只要3000万元,还不到建设资金贷款利息的一半。
同样,打通普通存量商品房与保障房通道也确实有助于化解一些城市的高库存。以西部一省会城市为例,2015年投入国开行的贷款205个亿进行棚户区改造的货币化安置,按均价1平方米6000元计算和70%的货币化安置比例,可消化200多万平方米商品房面积,占这座城市整个商品房年度投放量的十分之一。
企业同样在此过程中受益。中南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在江苏镇江、淮安等地进行了存量房改保障房的尝试,总裁陈小平说:“虽然没有盈利,但起码也没有亏本,因为房子空置在那里没人买,一年的财务成本就要上涨9个点。”
存量商品房改保障房,尽管成效初现,但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有专家反映,政府出手购买商品房,这体现了分类调控的思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楼市库存,但究竟效果如何,还有待继续观察。
一些基层干部反映,目前部分城市还缺乏规范的操作细则,尤其是如何选择房源和定价方面难以把握,而且市场上缺乏相应的住房产品。从政府采购程序、选房标准和资金监管等方面相关指导政策和操作规范有待细化。
另外,现有存量房的造价及税费成本较高,而保障房相应补偿标准与普通商品住宅市场定价差距较大,房地产企业积极性难以调动。
一些房地产企业负责人向记者坦承,之所以愿意提供部分房源作为保障房房源,主要是希望通过规模销售降低成本,并及早回笼资金,但这部分房源的土地、建设和税费成本与正常渠道销售的房源并无二致,长期和大范围参与的意愿并不强。
冯俊说,商品房里面有土地费用、税费等,但政府组织建设的保障房的成本低于市场开发的项目,能不能把这块成本降下来是吸引企业参与的关键。(福州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