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的人都知道,想要屋子暖和起来,无论是开空调还是用取暖器,从打开开关那一刻到屋子温度最终上升,都有一个过程。
同一个道理,任何一项政策,从政策出台到执行、被市场消化最终到效果显现,同样需要一个过程,这也就是所谓的政策滞后效应。
然而,这一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经济运行中普遍存在的道理,却在楼市中出现“失灵”现象。3月30日下午,央行、住建部、银监会、财政部、国税总局连发两条重磅新政,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政策出台当日,整个楼市就呈现一片沸腾景象。前几天还在打折促销的开发商,纷纷对外放言“暂不涨价”,言外之意一目了然,着急的地产公司已在制定涨价方案。
本轮政策发布之后最抢镜的还要数二手房市场了,受新政影响,在北京、深圳等地,改善型购房者忙着签购房合同,有二手房业主连夜涨价,据媒体报道,北京太阳宫某项目业主一夜提价35万元。深圳部分业主坐地起价,有二手房连夜涨55万。
政策刚刚出台,甚至还未落地,楼市涨价声就此起彼伏,反应之快,令人叫绝。然而,刺激楼市就必须与涨价画等号吗?
去年9·30房贷新政之后,加上货币政策的降息降准,市场上很多人预计房地产很快将触底反弹,然而实际的情况是,今年前两个月,无论是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还是房地产投资、销售数据,都再次下滑。
根据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情况,1~2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876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6.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7.8%;商品房销售额5972亿元,下降15.8%。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16.7%。
与以往楼市格局不同,中国房地产的库存过剩、结构失衡已经成为楼市“新常态”,在房地产各项指标持续下滑之下,从去年至今,各项政策纷纷出台稳定楼市,政策的目的是从信贷、税收等切入,通过首付比率降低、营业税的免除,降低购房者置业门槛,让资金不足的购房者入市,以刺激楼市需求目的,实现楼市供需结构的平衡,健康运行。
然而,在房地产市场“新常态”之下,不少房企思维仍旧停留在过去,还是想通过政策炒作、制造涨价氛围误导购房者预期,这样的涨价思维不仅与目前楼市实际不符,也会辜负政策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