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福州三坊七巷保护更新之路 发现“政府主导”是其成功改造的重要因素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城市的发展终归以文化论输赢。对一座城市而言,她的独特魅力永远根植于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近年来,不少文化名城不再停留在对文化故事的挖掘、老建筑的修缮上,而是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体的保护更新,让曾经缄默破旧的老街区焕发出巨大的发展能量。如今放眼全国,福州的“三坊七巷”、南京的“秦淮河夫子庙”、杭州的“清河坊、南宋御街”、北京的“烟袋斜街、什刹海、南锣鼓巷”、天津的“五大道”,莫不因此而跃升为国内知名的城市新名片。整体保护、开发、活化历史文化街区的新思维,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共识。
回到广州,2014年年底正式开始实施的《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千年羊城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开启了新篇章,也为全市唯一一个以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载体——“北京路文化核心区”带来保护更新新契机。“千年古道”北京路,广州建城两千多年不变的城市中心,承载着千年羊城的记忆,见证着南国明珠的发展,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的大量宝贵历史文化资源在此汇聚,宛如“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她是千年羊城当之无愧的“城市之心”。作为广州乃至岭南地区历史文化街区代表,“广州之心”的变化亦牵动着广州人的心,人们寄望新一轮的保护更新,不仅仅是修旧如旧,更应脱胎换骨,焕发活力,惠及百姓。
东风已起,保护更新之路在何方?“北京路文化核心区”做好准备了吗?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使命与规律,本报从今天起,陆续推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之路·寻城记”系列报道,从福州、南京、杭州,到北京、天津,再回到广州的千年古道,逐城寻访、权威剖析,以五城的成功经验为他山之玉,为广州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把脉鼓劲。(林洪浩)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之难,最难在于“迁”,不“迁”则没有改造的空间,“迁”慢了又耗不起昂贵的时间与资金成本,“迁”过度了又有可能会造成对历史建筑与文化生态的破坏。以至于有旧城改造的权威人士坦言,把居民搬迁安置这篇文章做好了,改造就成功了大半。近年全国各大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倒在“迁”途上的案例不少,但也有堪称范例的杰作,福州的“三坊七巷”是其中之一。
2014年12月,记者在寒意渐浓的冬日走进“三坊七巷”,宛如翻开一部古色厚重的线装书,幽静的老巷、热闹的大街,以及那些从一幢幢历史建筑走出来的灿若繁星的近代名人故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历史文化街区在改造之后的文化活力与发展潜能。今天的“三坊七巷”,已经是一个成功活化的历史文化街区,但时光倒流回7年前,这里还是破旧、贫穷、七十二家房客的代名词,当我们探寻“三坊七巷”的保护更新之路时,发现其中“市政府主导,大力稳妥的搬迁安置工作”是其得以成功改造的重要因素,从2007年初启动“三坊七巷”的居民搬迁工作以来,至今已完成搬迁及拆迁3678户,居民的外迁,让早已不堪负荷的历史文化街区得以休养喘息,并为下一步的规划与发展争取了空间与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