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上下杭——寻访福州“海丝”之路
千百年来,福州成为中国与东洋、南洋各地交往的著名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福州地处台湾海峡的西岸、太平洋西岸的中点,今后要建成海峡西岸繁荣带的重要经济生长区和现代化城市。 ——摘自习近平1995年9月20日接受《人民中国》记者采访时的讲话
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在历史延伸中不断拓展为交通贸易的黄金路线。福州,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和重要门户,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在这里绵延了两千年。上下杭,马可波罗笔下的国际商港,曾经的“海丝”之路,这里见证了早期福州与世界的贸易接轨,也见证了八闽早期的商贸繁华。
福州
“海丝”门户再启辉煌
“海丝”之路,古已有之,发祥地福州,伴海而生,因海而兴,创下“海丝”辉煌历史……
宋元时期福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丝绸的主要生产地;时至明代,郑和舟师七度从长乐太平港开洋远航下西洋,创造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航线最远的航海记录;清朝,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成为世界著名“茶港”。清末以来,一批批“敢拼会赢”的福州人,秉承“海丝”精神,循着“海丝”印记,漂泊海外艰苦奋斗,站稳了脚跟后回归支援福州建设。福州,逐步走上了“开海兴榕、以海强市”的发展路子。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福州成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沿海港口城市,上世纪90年代,福州提出建设“海上福州”的战略构想,率先发出“向海进军”的宣言。
承启“海丝”重任 再续八闽商贸繁华
斗转星移,步入新世纪,沉寂千年的古丝路,再度为世人瞩目。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出访东盟国家时,高瞻远瞩地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去年11月,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国家之战略,福州之机遇。对福州而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全新的征途,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上下杭:
马可波罗笔下的国际商港
福州是“海丝”之路的门户,而作为八闽商贸中心的上下杭自古就是著名的国际商港,与“海丝”之路一脉相承。北宋以前,大庙山边的上下杭,还只是闽江的一片水域。经过多次洪水汛期大潮的冲刷,大庙山周边出现了几座沙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沙洲的面积不断扩大,竟形成了陆地,这便是“上航”和“下航”。在古代,“航”和“杭”音义相通,有民谣这样唱道:“龙船扒出后田口,船工运货上下杭。”
承启“海丝”重任 再续八闽商贸繁华
上下杭的运货集散码头形成后,沿岸商店和民居越来越多。这里水运便捷发达,到元朝,连洪山桥至西 门街一带的商市也纷纷搬了过来,闽北土特产皆集中于此。上下杭行栈林立,商贾云集,经营的物资达数百种,商品销往全国甚至东南亚。
元代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途经福州时,这样描述在台江一带看到的贸易盛况:“有一条大江穿城而过。江面宽1.6公里,两岸簇立着庞大、漂亮的建筑物。在这些建筑物前面停泊着大批船只,满载着商品,特别是糖,因为这里也制造大量的食糖。许多商船从印度驶达这个港口。印度商人带着各色品种的珍珠宝石,运来这里出售,获得巨大的利润。”
清末,随着商业的极度兴盛,上下杭聚集了许多经济界的名人,孕育了早期的物流业,这里成为老福州的经济商贸中心。
承启“海丝”重任
“双杭”敢为人先
承启“海丝”重任 再续八闽商贸繁华
双杭之兴,乃由于商。正是曾经的商贸中心、航运枢纽的地位,使这里成为巨商豪富的汇集地,形成了商帮,发展出厚重的商业文化。
双杭地区是闽商及其所造就的商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明清两朝直至解放前夕,福州及各地商家云集上下杭地区,视此为“福地”,频繁进行商贸活动。因着闽江和星安河的便利,上下杭从明清发展至民国,逐步成为辐射全省、沟通海外的商品集散地。鼎盛之时,双杭地区有14个旧时商业会馆,聚集了260多家商行,经营物资达500多种。这些会馆“馆庙”结合,雕梁画栋,漆金涂丹,牌匾纷呈。其中,建宁、寿宁、南郡等会馆面积达1500平方米以上。商业的兴盛,让各地的商人纷纷在此设立同乡会馆,既满足商业贸易的需求,也成为联络乡谊的纽带。
承启“海丝”重任 再续八闽商贸繁华
随着商业中心地位的失去,昔日荣光消逝的双杭,留下的,只有这些随着城市变迁不断老去的建筑,成为福州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双杭老矣,尚能商否?”在一篇论文中,几位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的学生这样问道。近些年来,众多学者以及民间力量呼吁保护、开发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
在去年5月底,福州市城乡规划局公示了《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草案,提出,上下杭将以居住、商业、旅游、文化等复合功能为主,形成具有浓厚福州传统建筑文化特色和典型福州传统社区文化特色的传统街区。
作为“海丝”之路的重要枢纽,昔日的双杭曾经带给福州一段商业鼎盛的时光;而今,借着“再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难得机遇,即将作为历史文化街区重生的双杭,又将给福州带来什么?
了解更多双杭资讯:87887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