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杭:
马可波罗笔下的国际商港
福州是“海丝”之路的门户,而作为八闽商贸中心的上下杭自古就是著名的国际商港,与“海丝”之路一脉相承。北宋以前,大庙山边的上下杭,还只是闽江的一片水域。经过多次洪水汛期大潮的冲刷,大庙山周边出现了几座沙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沙洲的面积不断扩大,竟形成了陆地,这便是“上航”和“下航”。在古代,“航”和“杭”音义相通,有民谣这样唱道:“龙船扒出后田口,船工运货上下杭。”
承启“海丝”重任 再续八闽商贸繁华
![](../../images/attachement/jpg/site2/20140819/bc305baf1e44155cf0db0c.jpg)
上下杭的运货集散码头形成后,沿岸商店和民居越来越多。这里水运便捷发达,到元朝,连洪山桥至西 门街一带的商市也纷纷搬了过来,闽北土特产皆集中于此。上下杭行栈林立,商贾云集,经营的物资达数百种,商品销往全国甚至东南亚。
元代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途经福州时,这样描述在台江一带看到的贸易盛况:“有一条大江穿城而过。江面宽1.6公里,两岸簇立着庞大、漂亮的建筑物。在这些建筑物前面停泊着大批船只,满载着商品,特别是糖,因为这里也制造大量的食糖。许多商船从印度驶达这个港口。印度商人带着各色品种的珍珠宝石,运来这里出售,获得巨大的利润。”
清末,随着商业的极度兴盛,上下杭聚集了许多经济界的名人,孕育了早期的物流业,这里成为老福州的经济商贸中心。
承启“海丝”重任
“双杭”敢为人先
承启“海丝”重任 再续八闽商贸繁华
![](../../images/attachement/jpg/site2/20140819/bc305baf1e44155cf0e80d.jpg)
双杭之兴,乃由于商。正是曾经的商贸中心、航运枢纽的地位,使这里成为巨商豪富的汇集地,形成了商帮,发展出厚重的商业文化。
双杭地区是闽商及其所造就的商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明清两朝直至解放前夕,福州及各地商家云集上下杭地区,视此为“福地”,频繁进行商贸活动。因着闽江和星安河的便利,上下杭从明清发展至民国,逐步成为辐射全省、沟通海外的商品集散地。鼎盛之时,双杭地区有14个旧时商业会馆,聚集了260多家商行,经营物资达500多种。这些会馆“馆庙”结合,雕梁画栋,漆金涂丹,牌匾纷呈。其中,建宁、寿宁、南郡等会馆面积达1500平方米以上。商业的兴盛,让各地的商人纷纷在此设立同乡会馆,既满足商业贸易的需求,也成为联络乡谊的纽带。
承启“海丝”重任 再续八闽商贸繁华
![](../../images/attachement/jpg/site2/20140819/bc305baf1e44155cf1070e.jpg)
随着商业中心地位的失去,昔日荣光消逝的双杭,留下的,只有这些随着城市变迁不断老去的建筑,成为福州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双杭老矣,尚能商否?”在一篇论文中,几位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的学生这样问道。近些年来,众多学者以及民间力量呼吁保护、开发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
在去年5月底,福州市城乡规划局公示了《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草案,提出,上下杭将以居住、商业、旅游、文化等复合功能为主,形成具有浓厚福州传统建筑文化特色和典型福州传统社区文化特色的传统街区。
作为“海丝”之路的重要枢纽,昔日的双杭曾经带给福州一段商业鼎盛的时光;而今,借着“再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难得机遇,即将作为历史文化街区重生的双杭,又将给福州带来什么?
了解更多双杭资讯:87887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