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出现的信托兑付危机和债券违约,为银行不断扩张的表外融资浇上了降温剂。2月,除了新增人民币信贷出现收缩,包括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和票据融资的规模收缩十分明显。
记者注意到,央行3月10日公布2月社会融资规模的数据统计显示,非信贷类融资出现了萎缩。2月委托贷款增加799亿元,同比少增627亿元;信托贷款增加784亿元,同比少增1041亿元。
有专业人士表示,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的增长放缓和减少,表明银行更加谨慎,尤其是信托产品的风险处于上升中,银行或有主动缩减业务,反应在社会融资规模中是非贷款规模的下降。
信贷投放低于预期
央行数据显示,2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445亿元,同比多增245亿元。这一数据低于此前市场7000亿-8000亿元左右增长的预期。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分析师周景彤对记者表示,可能原因是1月份信贷增长过快,2月监管部门对投放节奏提出要求。不过,需要进一步确认的是春节因素是否影响了信贷工作展开。
国开证券宏观分析师杜征征认为,除了监管和春节因素外,需求不足也是导致2月人民币贷款增长低于预期的原因,“PMI购进价格指数回落,PPI降幅增大,表明需求仍然不足。外贸数据偏弱,尤其是出口远低预期,也印证需求不足。转变经济增长思路,年初各地下调GDP增长目标,对投资增速乃至结构性的融资需求回落有一定影响。”
国家统计局上周日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较前月2.5%明显回落,且为去年1月以来最低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跌幅较1月的1.6%进一步扩大,为7个月来新低。
回落的经济数据使得2月份M1的反弹,也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对未来经济预期的乐观。2月M1增速从1月的1.2%反弹至6.9%。周景彤认为,M1增速恢复或与储蓄存款转为流通中现金有关,是M2与M1、M0之间的结构性变化。因为从宏观经济数据包括外贸出口等来看,没有充分理由显示经济活动加快,反而是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大,出口大幅下降。由此导致的M1增速恢复略有牵强,更多是结构性、季节性的因素导致。
从贷款结构看,企业贷款增加594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16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905亿元,票据融资减少336亿元。短期贷款的占比高于长期贷款,这一动向或许显示企业更多的借贷用于应付短期流动资金需要。“中长期贷款占比上升显示经济转好,企业有扩大固定资产投资的意愿,显示对未来经济回暖的预期信心上升。但短期贷款占比上升,则可能是企业更多用于流动性支出,借新还旧。”周景彤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