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法学院女性研究中心主任陈晓敏指出,把婚姻和房子捆绑起来,婚姻变得功利化甚至工具化,并非首次出现。早在福利分房时期,就有为了房子仓促结婚、离婚的情况。
这一次,离婚潮为何如此猛烈?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教授透露:新“国五条”出来当天,我和复旦几位老师立即研究了条文。我们得出一致结论:这一定会引发一浪高过一浪的假离婚潮。因为,税太重,离婚对全家利益极大!我们算了一下:2001年复旦附近5000元/平方米的学区房,现在涨到4万~5万元/平方米;120平方米的房已卖500万元了,减去当年50万元(购房价),差价450万元,(20%就是)要交90万元的税。而假离婚,办个手续算70元吧;再复婚,也算70元吧。要90万元,还是要140元呢?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在新“国五条”面前,每个人都会算一笔经济账:如果离婚能有效规避自己因房产调控政策造成的经济损失,用一次假离婚作代价,也许是值得的。婚姻的红线,已经不能承受房产之重。而且,我国婚姻法规定的婚姻自由,既指结婚自由,也包括离婚自由。再者,很多人也是无奈,但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谁又愿意拿自己的婚姻家庭当儿戏?
只是,“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中国人对于婚姻最虔诚的态度。我们不愿看到的是,因为过于在乎利益,而一再降低道德、诚信的底线。
盼政策不“翻烧饼”更不折腾
各地婚姻登记中心的热闹,确切地说,是一些深层次问题的末端显现。倘若我们的思考,仅仅停留在对婚姻的态度,把板子打在那些假离婚的市民身上,显然说不过去。
人们只是相关政策的承受者,是不得已而为之——个体力量无法对抗调控政策,只能用投机方式来减少损失。更应该问的是,政策的“指挥棒”有没有欠考虑的地方?
我们都知道要“不折腾”,这话可否这样理解,一是制定政策时,要一以贯之,不能自相矛盾,也不能常“翻烧饼”。还有就是,不要折腾政策的实施对象——老百姓,这也是以人为本。
最近一个典型事例,是今年年初的“闯黄灯禁令”。开始推出时,引来驾车者吐槽和不少媒体质疑,有关部门立即表示“暂缓执行”,既没有注意到更广大的行人的支持意见,也因为“朝令夕改”损害了法规的严肃性与政府的公信力。
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法规措施等之前,尤其是那些涉及很多人利益、社会关注度高的,要充分考虑其可能对道德观念、社会秩序等产生的影响,少一点“关门立法”,多一些论证、听证。出台之后,留出一段观察期,出现不良后果及时修正。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陈耀东分析天津市民半夜排队办离婚的现象时,就特别提出:任何一项政策推出后,政策制定者都应该勇于面对现实,怀有一种纠错的勇气。
政策有漏洞,所以才容易被人钻空子。新“国五条”推出后引发的离婚潮再一次提醒:如果在制定政策时不注意倾听多方面意见,或者制定的政策不注意细节设计,一旦出台,难免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尴尬。
新华社的一篇评论说得好:“警示牌还应写一条:离婚有风险,政策需谨慎。希望以后再有新政策出台时,考虑得周全一些,不要再逼得人们‘婚’招频出。” |